本文作者:admin

繁体字的由来(繁体字的由来和资料与翻译)

admin 2022年12月17日 21:57:24 10
繁体字的由来(繁体字的由来和资料与翻译)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繁体字什么时候出现的,谁造的?...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繁体字什么时候出现的,谁造的?

繁体字真正形成是在清朝中后期然后到民国,再到建国初,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碑学,有反古潮流,所以字体大多用繁体,但是在此之前,繁体字和简体字是同时存在的。

由于我们汉字是象形字,所以有时候为了表现字的含义,会出现繁写,因为我们的字都是甲骨文-金文-篆书这系流传下来的,每次字的改革都是规范字的写法,但是又不能和前一种字体差距太大,所以一些字的繁体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出现隶书和章草这样的字体,他们可以说是简体字的鼻祖,随着这两种字体的普及,渐渐的简体字也流传开了~

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是繁体字最繁盛的时候,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很活跃,他们把反古的碑学作为当时的潮流,都是在尽量模仿金文、篆书这样的字体,所以晚清到民国到建国初的书籍都是繁体为主。

繁体字的由来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19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繁体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八版) 参考资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