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乌蕨的介绍
- 2、乌蕨的功效与作用 乌蕨是什么
- 3、乌蕨入药有什么功效?
- 4、乌蕨长什么样
- 5、乌蕨入药后有什么功效?
- 6、乌蕨怎么吃
乌蕨的介绍
乌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为鳞始蕨科(又称陵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又名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等,是一种民间中草药。乌蕨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省区。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J。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以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乌蕨的功效与作用 乌蕨是什么
1、乌蕨(学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是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
2、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乌蕨入药有什么功效?
乌蕨(乌韭、大金花草、雉鸡尾) 微苦、涩乌蕨的功效与作用,寒。清热解毒、止血生肌、活血利湿。用治烧烫伤、痢疾、肝炎、流感、外伤出血、脾肿大。内服煎汤30~60克乌蕨的功效与作用;或鲜品捣汁饮用。外用适量乌蕨的功效与作用,以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磨撒患处。
乌蕨长什么样
乌蕨
乌蕨(学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是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杆色至褐禾杆色;叶片披针形;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孢子囊群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囊群盖灰棕色,革质,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近全缘或多少啮蚀,宿存。
分布于热带亚洲各地如日本、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向南至马达加斯加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安徽南部、江西、广东、海南岛、香港、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墨脱和错那)。生长于海拔200-19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地。
乌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乌蕨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广泛用于室内的装饰和美化。
详见 百度百科
乌蕨入药后有什么功效?
是不是蕨根 【蕨根的功效介绍】: 蕨根(《纲目》) 【异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 【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植物形态详蕨条。 【采集】秋、冬挖取,洗净,晒干。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蕨根的功效】清热,利湿。治黄疸,白带,泻痢腹痛,湿疹。 ①《纲目》:烧灰油调,敷蛇咬伤。 ②《分类草药性》:治女子红崩白带,男子咳嗽。 ③《岭南采药录》:为退热药。治黄疸,疗痈肿风痛,目痛,治咽喉热症,伤寒温病。 ④《广州植物志》:驱风湿,利尿,解热。 治脱肛,又可驱虫。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健脾胃,除烦躁,安五脏,治白带。 ⑥《吉林中草药》:解热,利尿,益气,养阴。 治高热神昏,五脏虚损,气滞经络,筋骨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选方】①治白带:蕨根、白鸡冠花、白茶花,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两。 先用冷水少许调匀,加红糖,开水冲服。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③治发热不退:鲜蕨根一至二两。 水煎服。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湿疹:先将患处用水酒洗净,以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调擦。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记得采纳啊
乌蕨怎么吃
乌蕨可以清洗干净之后用温开水进行煮一下乌蕨的功效与作用,蘸着芝麻酱来吃乌蕨的功效与作用,还可以用来拌凉菜乌蕨的功效与作用,可以起到活血利湿、止血生饥、清热解毒乌蕨的功效与作用的作用。对于身体出现的脾肿大、外伤出血、流感病毒、肝炎、痢疾、烧伤烫伤等疾病乌蕨的功效与作用,能够有效的得到改善和治疗,乌蕨是高达65厘米的植物,根茎比较短,而且是横走的,比较粗壮,适合生长在16度到27度之间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