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徽班进京的意思)

admin 2022年11月28日 11:56:04 2
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徽班进京的意思)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徽班进京是在什么年间2、...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徽班进京是在什么年间

徽班进京是在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八十岁大寿。为了给高宗祝寿,四大徽班便陆续开赴北京演出,而且在北京演出了许多场次。

徽班有四百年的历史并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而且“徽班”既有历史的辉煌,又有艺术的遗存,更有丰富的经验。

“徽班" 是什么意思? “徽” 是什么意思?

徽者,安徽也,徽班,就是大多以安徽人组成的唱戏的班子,乃京剧的前身,因此在中国戏剧史上占重要地位。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什么是“徽班进京”?

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

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的是四大徽班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扩展资料

四大徽班

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徽”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当时有这样的赞誉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读“咒”),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曲子”是昆曲,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是童伶,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武戏,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由于徽班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后,带来了楚调(西皮调)。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徽班进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徽班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是什么时候?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

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扩展资料: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

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由江春、夏文洀、余老四等撮合,前身为三个安庆戏班组成。19世纪中期,在程长庚的领导下进入鼎盛时期,培养出了包括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卢胜奎等名伶。

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等清末著名演员也均是三庆班出身。程长庚于1880年去世后,三庆班逐渐衰落,1890年杨月楼去世后正式解散。

四喜班是乾隆中期组建于安徽,进京前活跃于扬州、苏州等地。嘉庆六年入京,当时以徽班兼演昆曲著名,道光以后所演渐纯为京剧。

张二奎,王九玲,刘赶三,杨鸣玉,沈宝珠,梅巧龄,时小福,余紫云,孙菊仙,穆凤山等均属此班。光绪中期庚子年散班。

后有人复组四喜班,不久于宣统二年散班。其中梅巧龄就是梅兰芳的祖父。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道光十三年(1833年)解散。

四大班中成立最晚,而解散最早。解散时,京剧还在孕育期。虽然短寿却对京剧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和春班首开京剧武戏先河,并且编演了诸多的剧本。

庄亲王王府当时注资了和春班,故时称王府大班。清朝中叶,南方以春台命名的戏班有很多。普遍认为,四大徽班中春台班的主人,是扬州盐商江春。江家是徽州人,只因喜爱唱戏。

他便组成一个家庭戏班。春台班于乾隆末年进京演出,并以童伶戏见长。素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曾任春台班的班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徽班进京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