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体)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1月28日 03:55:08 3
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体)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五经是指什么2、...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是指什么,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我国的文化,大到家国教育,小到生活中的一个名字,那么大家对于五经又是了解多少呢?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据传,它们都是经过儒家的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编辑和修正过的。“五经”中的《诗经》可以说是反应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里的题材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儒家称之为经典,又称为《经书》;《周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足于社会的根据,此书撰写的时间不详,作者不详,对此一直有很多的猜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被称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记录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间的的现象,这个是国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等等的必修之术;《春秋》是我国编年体的史书,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评判了一些历史事件及人物,褒贬不一,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经典,在文学和史书上,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经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的书籍被保留下来的也成为了重要的文献。现在我们的阅读,在注解当中也会有译文者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是建议大家如果要看的话,尽量不要看注释,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形成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可以先从简单的《大学》开始入门,循序渐进的去了解。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赏析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10、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1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五经指的是什么书,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扩展资料: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五经指哪五经书

五经一般是指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本书。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儒家本有六经,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过程中,《乐经》被销毁,从此失传。此后人们常将四书、五经连用,合称“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目录

1.四书

1.1 《大学》

四书五经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六经当中为《周礼》而五经则为《礼记》,不要弄混)

2.4 《周易》

2.5 《春秋》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是什么哪五经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指的是什么书,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