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科技美学发展史:那岩的评测之路
- 2、ipad pro电池能用多长时间?
- 3、鸿蒙OS正式出山:128KB内存就能跑,非华为手机用户都想上车
- 4、生存还是死亡?这些二线手机品牌还能存在多久?
- 5、董明珠拉来王自如:想做手机超过小米?iQOO:我来
科技美学发展史:那岩的评测之路
1973手机馆| 数码文化
手机 历史 未来发展
深度好文 全面详细
科技 美学,大家很熟悉了,曾经的国内三大评测媒体之一。那岩虽然没有王自如热度高,但在数码 科技 粉丝心中形象更好,更受欢迎,更平易近人。
科技 美学创始人是那岩,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大约80后,哈尔滨人。外号有: 钠盐、91那先生、娜妍 。
根据我多方查找,只知道那岩武汉大学硕士毕业,本科专业不详,研究生专业不详,画过漫画,曾创作过人民文学出版社《藏獒》系列的插画。
关注过 科技 美学的人,想必都有三大疑问:那岩结婚了吗?那岩几几年出生? 科技 美学还招人吗?
本文将会尽量还原那岩做评测的艰辛之路,同时试图在互联网的蛛丝马迹中,通过逻辑推理解答前两个疑问,涉及隐私的部分不会过多展露。
早期的那岩信息较少,我在互联网上无意找到了那岩的曾经的网名和曾发过的帖子,发现了那岩曾经参加过《劲漫画》杂志的比赛。
参赛作品是《别忘了你是9号》,还细心地设计了双结局,并获得了漫画《CARRIER 携带者》作者NAVAR的签名版礼物。
2018年7月,那岩在网上发布了《别忘了你是9号》的手稿,全篇70页,并表述主要稿件完成于1996年。
这也证明前面提到的那岩网名和发过的帖子是本人,具体网名信息就不透露了。
在 科技 美学的视频中,那岩一直穿着一件灰色毛衣,微博、微信头像一直没更换,早期那岩手上一直带着一款Moto360手表。
拍视频永远是立好三脚架,然后数着1..2..3..4...5...6....7...8...9找好焦距,转身对着镜头说:大家好,我是那岩,欢迎来到 科技 美学。
2013年2月, 科技 美学第一期评测视频上线,这时的那岩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同时期彭林于2012年10月30日发布了第一视频,王自如这时候已经拍了两年视频了。
《大众软件》专访 科技 美学那岩时,问道:《原创L36h Xperiaz深度测评》这是你在优酷上最早的视频,能说说做这个视频的契机吗?
那岩︰其实过程很简单,当时网上关于手机没有那么多详细测评,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一些官方媒体发布的类似广告一样的介绍。
可是当我真正自己买了这台手机之后,发现使用的感受和那些文章报道的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最初是写了一些图文的测评,但是电子产品很多方面是很难用文字表述出来的,最终我发现视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所以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学着视频制作剪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集视频。
在这集视频的防水测试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还不会说话,估计年龄在1岁左右,许多人猜测甚至到处宣扬这个那岩的孩子,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讨论。
2013年9月5日, 科技 美学微信公众号开通,第一篇文章是:《索尼内部报告显示Xperia Z1拍照能力出众》,早期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在100左右。
2013年末, 科技 美学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000万。
在2015年那岩宣布停摆之前,那岩完成了差不多100台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拍摄环境也十分简陋,小区、宾馆、路边、公园、商城、水池里,甚至哈尔滨狂风暴雪的冬天还在户外拍摄。
那岩早期的视频,会经常对不上焦,声音嘈杂,狂风吹得树叶满天飞,熊孩子也会踢他的设备,大妈在后面跳舞聊天,路人甲乙丙丁时不时投来异样的目光,那岩有时也会无聊的开开玩笑。
对于早期的数码评测人来说,他们不缺观众,也不担心没流量,他们最缺的资金,彭林、那岩、王自如都是如此。
2012年到2015年,三年间有厂商给那岩赞助,有厂商邀请他参加发布会,有投资机构想要投资,但是都被他婉拒了。
那岩在北京拿着2000千块的工资,确实难以为继,一边自费买设备,一边网友借,甚至去门店蹭,或者舔着脸去跟厂商借。
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理想主义,有冲劲、有想法,有坚持,但随着经历和年龄增长,我们都会明白,挣到钱活下去,才能做想做的事。
2014年8月,那岩也搬到了北京,住上了68块的宿舍,同时2013年开始 科技 美学来了新的成员:朱海舟。
很多人都以为朱海舟是 科技 美学离职,然后跳槽到锤子 科技 ,这是错误的。
朱海舟和 科技 美学是合作关系 ,朱海舟有自己的工作,测评是副业,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视频发在 科技 美学频道,也就是远程投稿。
何以见得呢? 科技 美学的评测视频当中,同一款产品,那岩和朱海舟拍摄、收音和背景明显不是一个地方。
其次,早期 科技 美学的公众号几天半月才更新一次,步入正轨是2017年,两人如果在一起做评测,公众号应该早就步入正轨。
所以加入锤子,其实是朱海舟换了工作而已,2018年5月15日锤子发布了坚果R1。6天之前,朱海舟宣布加入锤子,还被网友嘲讽:古有49年,仅有515入锤子。
2014年,画功出色的那岩展示了,他用三星Galaxy Note3手机画出热播剧集《来自星星的你》的两位主角的视频。
此后那岩还多次在直播间和视频中展示自己的绘画,部分作品如下:
2014年11月, 科技 美学团队应邀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学们交流,其实就那岩一个人。
这次交流中,那岩谈了自己对 科技 数码行业的看法,对产品的理解,即使现在再看,很多观点和角度依然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2015年5月1日,那岩发布了 科技 美学四大旗舰对决最终篇第四季下篇,对比了iPhone6、Note4、Z3、930,视频的结尾,那岩回顾了做视频以来的感触,并表示即将停摆。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的清明假日过的并不开心,网上到处开始讨论,知乎上也有了很多提问:怎么看 科技 美学那岩的再见?
很多人在贴吧、知乎异常激动,有人要捐款,有人提议众筹,还有人直接给那岩转账表示支持。
之后微信的语音推送中,那岩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宣布停摆13天之后,那岩也在知乎发表了自己的问答。
宣布停摆,反而为那岩带来了许多关注和流量。
2015年5月30日,哔哩哔哩采用首页直播的方式专访了那岩,B站方面派出的主持人猫梓同学。
之后那岩不断被邀请到各大高校进行交流分享。
2015年5月,那岩去到了清华大学
2015年6月,那岩去到了黑龙江大学
2016年10月,那岩去到了上海理工大学
在这些交流和采访当中,那岩把停摆的原因总结为两点。
(1)资金不足,没钱买设备,没钱搭建团队。
(2)未来发展,没找到合理的盈利方式。
那岩停摆期间在这些高校交流对 科技 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既分享了自己的对数码 科技 的思考,也分享了自己对做自媒体和创业的感悟,无论哪些方面,都把那岩和 科技 美学的魅力和价值做到了极大的输出。
同时,那岩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科技 美学的未来如何做,在这个过程中,那岩、彭林、王自如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只有利弊,没有对错。
这种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是单纯做视频难以传播积累的,因为缺少一个对话的机会,当视频再一次流传到网络上时,粉丝和观众的认可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太多的品质和能力,其中一项就是演讲。
接着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合理推演一下,推理之前要先讲一件事,因为这里面有重要信息。
2015年那岩在微信发布了自己回武汉大学参加答辩的经历。
那岩自我调侃,他在答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那岩,欢迎来到 科技 美学。
本篇论文为大家介绍的是2015年度四大旗舰对决,如果你不嫌烦的话,还可以把我的论文放到桌面......
那岩在这篇推文中配了一张自己的身份证照片,那岩是80后确定无疑。
OK,正戏开始,综合上面我提到的信息,我们现在得到以下确定的信息:
(1)那岩是80后
(2)那岩2015年硕士毕业
(3)那岩2013年开始拍视频
(4)那岩边工作边拍视频
(5)那岩在北京和哈尔滨拍视频
(6)那岩在武汉读研究生
几个信息一综合,大家会发现,那岩是边工作、边拍视频、边读研究生,还有个孩子,拍视频在北京,读书在武汉,还不在一个地方,他怎么忙得过来?
有两种解释:一是那岩工作以后读的在职研究生,二是那岩的全日制研究生比较闲,允许他出去工作实习。
这个信息先保留,现在我们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
第一、Xperia Z1视频中的孩子,是不是那岩的?
据这个发帖人的id和涉及的链接是可以跳转到 科技 美学的官方微博的,这里面的连接和用户ID信息和前面那岩发漫画的帖子也可以对应上,因此信息应该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年龄和性别都有出入,可以排除视频中的孩子不是那岩的,除非那岩不止一个孩子。
二、那岩到底是哪一年出生 ?
(1)根据上面提到的那岩女儿出生于2007年,根据我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22岁,往前反推,那岩出生不能晚于1985年,否则就是违法生育。
所以那岩的真实出生日期应该是1980-1985之间,再结合前面提到的那岩2015年硕士毕业,那岩研究生毕业时,年龄应该在30-35之间。
按照正常的上学的步伐,本科毕业后再,一般人顶多25、26岁,读完研究生年龄在30-35之间是不太可能的。
综合上面所有推断,姑且得出推论:
那岩已经结婚,那岩的出生日期在1980-1985之间,那岩是工作后读的在职研究生。
这就是我们根据互联网信息推论出来的关于那岩的信息,以上推断仅建立在那岩早年所发的帖子之上,如果帖子真实性有待考虑,或者我推理逻辑有错误的话,另当别论。(为保证隐私部分ID、链接、联系方式没有放出来)
那岩停摆的时间并不长,严格算来5个月左右,期间月更了几个视频。真正恢复是10月,很明显那岩找到了方向,也找到了团队。
这是那岩结束停摆之后,更新的视频,标题加入了“人物”两个字,其中出境的人有一部门现在仍是 科技 美学的员工。后来这个系列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人物采访访谈。
除了这些,那岩的回归还带来了大家测、直播、资讯100秒,2016年下半年那岩开始了直播,同时拍摄环境和设备也有了变化,应该是拿到了投资。
那岩给 科技 美学的未来是:大家测+新闻资讯+直播+评测视频,在内容和盈利上做了很好的区分。
对于网络上谣传的雷军测评帝国,纯属笑话,各位看完我的评测机构发展史就会明白,zealer早已没有了雷军的投资,2014年小米就完全退出了爱否。
上述图表中小米集团旗下金星创投持有极客公园2.06%的股份,股东里面排名第十,不可能控制极客公园,极客公园张鹏只有15% 科技 美学股份,实际控制人还是85%股份的那岩,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图片来自知乎大佬Ethereal
同时 科技 美学和那岩开始出现在各种发布会、直播、访谈、节目中。
在直播中那岩花样百出,除了各种新品的开箱、体验、还会有各种问题解答,那岩也进一步解放天性,搞怪抛梗。
直播的内容也反哺了视频频道的内容,将一些开箱体验、粉丝问答的内容单独剪辑出来,形成新的视频内容,降低了创作成本。
科技 美学的这些做法,这也使得一些粉丝心态发生了变化,那岩越来越像一个 娱乐 主播, 科技 美学的频道的视频越来越花梢。
2018年后半年,那岩新建了“禁飞时空”频道,开始评测跑鞋、球鞋,由于数码评测的男性群体较多,那岩开拓的新业务进行的比较顺利。
2019年1月, 科技 美学被评为哔哩哔哩百大UP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成绩。
数码区的受众很小,正是因为那岩所谓“花哨”的视频内容和个人形象才能拿到百大UP主,因为这实现了生活区和数码区的结合,两个群体的用户基数很大。
那岩的频道逐渐拆分为四个: 科技 美学、大家测、禁飞时空、资讯100秒。截止2021年6月底, 科技 美学四个频道的B站粉丝数分别为:364万+56万+13万+13万
截至2021年6月,早期的大三评测媒体发展各不相同,我说的属性是相对请勿杠,以B站粉丝为例。
科技 美学,364万,个人属性最强
爱否 科技 ,108万,专业属性最强
Zealer中国,83万,平台属性最强
那岩和 科技 美学,视频最生活化,最轻松,个人属性强,你可以觉得他 娱乐 化,但是 科技 美学的大众接受度最高,受众广泛,那岩的个人品牌价值也比较高。
科技 美学的发展模式有好处也有局限。
优势一:盈利模式稳定,通过大家测和直播中开箱体验产品,避免了视频恰饭问题。那岩在直播中回答过这个问题:直播间里出现的开箱体验产品全是收费推广的,这解决了自媒体的恰饭合理性问题。
优势二:直播时长不同于普通视频,在线观看,流量大,产品多,制作周期短,收益高于单纯恰饭视频。这从那岩没有做二手以及配件可以看出,仅凭直播 科技 美学有足够的收入。
劣势一:过于依赖那岩个人形象,如果那岩不在, 科技 美学的视频内容丰富程度和观看数量将大打折扣。
劣势二:直播时间成本和制作成本低,可以剪辑成多段视频分发,同时利润来源可观,这会导创作偷懒,表现就是 科技 美学关于数码产品的综合评测越来越少,仅限于一些热门产品和四大旗舰系列。
鄙人统计了在 科技 美学B站频道最近80期(2020年数据),其中单独场景拍摄制作的产品评测视频不到10个,剩下的60个左右是直播录屏视频的二次加工,以及两分钟看发布会和几分钟的开箱体验视频。
当然,我们看待要冷静,直播开箱上手是 科技 美学独有的模式,这也决定了它的特性,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穷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早日挣到钱
富的时候,又骂他们忘记初心只恰饭
无论哪个领域,人在年轻时都是精力充沛,创意无限,思维活跃,一个人可以满天下闯荡。
但总会有精力耗尽的时候,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父母老去,还有员工......无法再像年轻时一样毫无顾忌地创造。
与其嘲讽别人如何丧失初心
不如学习别人如何走向辉煌
欢迎关注[1973手机馆]
欢迎关注[1973手机馆]
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部分数据来自网络
ipad pro电池能用多长时间?
iPad Pro拥有4GB内存和10307毫安电池。预计至少四个半小时。
iPad Pro是苹果公司于2015年9月11号凌晨的苹果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iPad Pro的电池容量达到了10307mAh,苹果曾说iPad Pro拥有10个小时的续航时间,不过iPad Pro并不支持快充,10307mAh的电池容量全部充满预计至少四个半小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iPad Pro的平米大概是在12.9英寸retina左右,分辨率是2732*2048,处理器为64位处理器A9X,运行内存4GB。
机身存储空间非常的大,分别有32GB和128GB两个版本,支持各种顾客的需要,而且还有指纹识别,配有4个扬声器,前置镜头12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电池续航可达10小时。
iPadPro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硬件水平上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性能方面更是直逼高端便携式PC,可以算的上是苹果的一个里程碑的产品。
如果ipad使用时注意保养电池,它在完成1000个充电和放电周期后,仍能够保留原始电池容量的 80%。
充电和放电周期,表示ipad电池充满电以后,将电量完全用尽,表示一个周期。一般每月进行一次完全充/放电即可。
当电池容量降至低于原始容量的50%时,就需要更换电池了。我们自己无法更换ipad电池,必须由苹果授权的服务店来更换。
ipad电池质保期是一年,在这一年内ipad电池容量降至低于原始容量的50%,或者电池损坏,苹果售后店会免费更换电池。如果过了质保期,出现上述情况,更换电池要收费。
如果在购ipad时,额外购买了服务,则电池质保期可延长至两年。
鸿蒙OS正式出山:128KB内存就能跑,非华为手机用户都想上车
千呼万唤始出来!华为终于迎来“高光时刻”! 鸿蒙OS正式出山!
6月2日 晚8点 朱海舟,华为正式发布 新一代HarmonyOS 2,一时间, 科技 界山呼海啸,舆论激昂 。
鸿蒙OS不仅可万物互联,更神奇的是:128KB内存就能跑!
据传在设计之初鸿蒙OS就不是针对单一设备,而是基于分布式的理念,串联各种设备,为此硬件要求上非常弹性, 最低只需要128KB内存就能跑。
之前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表示, HarmonyOS系统完全开源开放,会按照既定计划做到128MB-4GB的设备全栈系统开源开放。 杨海松还 欢迎三方的手机厂商使用HarmonyOS系统 ,一起开源共建。
这么牛逼的系统,令很多非华为手机用户也蠢蠢欲动,想一试为快。
发布会后,不少友商用户私信某果手机产品经理朱海舟。
有网友提问, 咱果能不能刷鸿蒙以及未来有没有可能基于鸿蒙魔改Smartisan OS。
签名为“HarmonyOS设备”的朱海舟表示,如果一个开源系统的能力和体验已经远超竞品,大趋势就会裹挟而来。言下之意,未来咱果有可能会搭载HarmonyOS。
我们认为,这个系统对于占比份额在1%左右的企业,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对于各种千元机的诱惑就更大朱海舟了,毕竟鸿蒙系统消耗小,更顺滑,免费增加了体验度,何乐而不为???堪称others厂商的福音。
不过,更多未表态的非Others大厂就不这么看了,比如OP。
有网友认为,一个公司自己的产品,朱海舟你叫别的公司用,当然是欢迎别的公司用罗,一帮子情怀主义者,分不清公司利益。瞎激动。。。这好比,肯德基开发的费用结算系统,欢迎麦当劳使用,Zhi付宝开发的支付系统,欢迎WX使用,可能吗?呵呵呵。。。哪天劳资不开心了,卡你脖子一下,你就知道厉害了。当然,鸿蒙能脱离谷歌,当然是了不起,但希望其它友商使用,呵呵呵,笑笑就算了。除非那种利益瓜葛不多的手机,如果像小米这种,像oppo这种,你指望去用鸿蒙。。。完全不现实的。。。因为利益瓜葛太多了,很容易就被卡脖子。。。你做生意会傻到让你的“友商”卡脖子吗?
那如果华为被封杀到完全不做手机而只做操作系统别的厂商会不会用呢,我看未必,因为大体量的友商更担心用了鸿蒙会引来美国制裁,到时候就像华为一样手机都没得生产了!
其实总的根源在于: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看老美脸色行事的大厂谁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Others厂商和大厂个人用户拿鸿蒙当刷机玩玩再说吧。也希望“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一轮一轮闯关,最终能三足鼎立甚而至于一统天下吧。
生存还是死亡?这些二线手机品牌还能存在多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华米OV”格局成型的这几年,正是国产智能手机快速洗牌的几年。早在2009年3G发牌,运营商定制模式改写了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中华酷联”制霸整个行业。但随着4G时代到来,国内手机市场格局再次进入到洗牌阶段,彼时电商模式异军突起,开放渠道比重逐渐提升,新的格局逐渐显现。
从2017年开始,国内市场资源不断集中,市场格局已由“倒三角”状态转成“T”型格局,而市场中的“头部玩家们”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但在市场中毕竟还存活着一些二线手机厂商,而在市场份额不断被头部品牌蚕食的环境中,大家的现状又是如何呢?究竟是会惨遭“洗牌”还是有可能成为“黑马”?我们不妨先来盘点一下关注度比较高的几家二线手机品牌!
魅族:魅族16s能否再塑“小而美”?
众所周知,魅族是靠MP3起家,于2003年成立,短短三年的时间,在几乎没有任何广告宣传的环境下,凭借M3、M6、E6等数款产品在MP3市场中声名鹊起,一举成为当时领先的国内播放器品牌。
而魅族带来的第一款手机体现出了足够的创新精神,魅族M8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容触控屏,成为国产机中首次搭载这一技术的手机,可谓是“一枝独秀”。当时在专卖店门口,大家排队抢购的盛况也令人吃惊。
到了PRO 5时代,魅族的产品销量更是实现了350%的增长,首次跻身国产手机十强。同时期,“魅蓝”也首次跟大家见面了。然而魅族的运营危机在Pro 6后开始逐渐显现。“操盘失误,销售渠道也没分开,导致品牌下跌”,这些是当时魅族内部人士向外透露魅族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而且当时魅族的旗舰产品一直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由于跟高通的关系不佳,魅族一直没有采用高通的芯片。当时在坊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就是“黄章宁愿失去电信市场也绝不向高通妥协。”
结果在2016年,终究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魅族选择跟高通和解。但遗憾的是,“煤油们”没有等来高通版旗舰却等来了降价速度最快的Pro 7。这也是魅族开始跌落谷底的导火索,三驾马车(李楠、白永祥、杨颜)逐渐调离原先的岗位,黄章再次出山,直到16s发布,而在销量方面,魅族却早已难回巅峰。况且16s的性价比近来一直遭人诟病,再加上黄章任人唯亲的做法更是大失人心。
就目前来看,魅族想要短期迎来翻身其实有点难,究竟口碑能不能重新立起来,还得看魅族接下来的产品才行,起码在魅族16s的身上,我们很难发现足够的亮点。
锤子:“卖身求生”,新品究竟还要等多久?
有关锤子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参毁誉半”。当然“参毁誉半”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只是说明比较具有争议性罢了,就跟锤子 科技 的创始人罗永浩一样。跨界“做机”的,罗永浩并非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经有雷军这个成功案例了,而且锤子跟小米一样,都是从手机系统开始的。早在2013年,Smartisan OS刚推出,其中一些小功能确实比较亮眼,比如锤子便签,直到现在也经常能看到有人用锤子便签发微博。
但在硬件产品上,即使有钱晨这样的大佬加入,锤子的旗舰产品依旧没能像小米那样“一炮而红”。
当时,老罗直接找到了富士康为锤子T1代工,按常理而言,有着业界顶级的手机代工厂代工,应该没问题吧?结果却由于锤子T1在工艺上临时将塑料后盖改成玻璃材质,直接导致良品率降低,进而影响了整体出货。产品发布后足足三个月才出货,而彼时风口已过,最终销量也以不到30万部惨淡收场。不过,当坚果系列逐步走上正轨后,大家都觉得锤子要好好“做机”了,最起码坚果Pro的称赞声要比诋毁声多一些。
但令人费解的是,锤子刚开始做手机没几年,却又搞起了“TNT”这样落地难的产品,一时间大家对老罗的讨伐声更是此起彼伏。好不容易搞到一些投资,还不好好珍惜,真是自己ZUO了。
纵观锤子 科技 发布的这些产品,其实大家难免会发现一些端倪,手机销量不好无外乎有这么几个理由:1、代工厂出问题2、产品本身不够吸引人3、把注意力放到了手机外的产品。
而且作为一家公司的操盘手经常语出惊人,譬如“都是方案整合商装什么孙子”,也是令人不敢苟同。毕竟作为一家 科技 型公司,即使很多技术方案是由供应链提供,但能不能争取到就是最考验公司实力的时候。老罗不把心思放到这些地方,反倒是不断“怼天怼地”,怼完网友不过瘾,还跑到优酷上跟自媒体大V继续“打嘴仗”,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令用户安心呢?
锤子距离上一次召开新品发布会已经很久了,而Smartisan OS如今已经易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锤子 科技 产品经理朱海舟最近也在微博上透露,锤子的新机在今年还是会有的。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靠卖业务又赚到了一笔资金,如果这次锤子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产品还是有机会活下去的,要不然总会有“穷途末路”的那一天。
一加:一加7曝光,亿元屏幕成焦点
在创建一加之前,刘作虎一直在OPPO任职,2006开始通过网络销售OPPO蓝光DVD,在美国一些地区收获了一定的认可度,2012年推出了Find 5和N1等多款机型。最后,刘作虎选择在2013年末建立了一加 科技 。而在2014年,在一加还没有满1岁的时候,当多数手机品牌的论坛还需要打开浏览器登录网页时,一加在当时还专门发布了一加社区App。
此外,与其它品牌不同的是,一加出海比较早,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中取得了一些成功,这点连当时一些大厂都望尘莫及。另外一加还让不少用户改变了对传统安卓机的印象。在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厂商们并不注重系统的优化,因此卡顿也成为安卓阵营中的一大弊端。
而刘作虎的眼光很准,在以此为出发点,于2014年发布的第一代产品,国内版本搭载了OPPO的color os系统,而海外版则搭载了安卓第三方ROM CyanogenMod。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款产品由于搭载了顶级的配置以及不到iPhone一半的售价,迅速招揽了众多国外粉丝。
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貌似一加都算的上是二线品牌中比较成功的那一个,毕竟除了有“强大的后台”扶持外,走精品路线,坚持旗舰,也成为了刘作虎的一个正确选择。并且一加不走低价铺货策略,使得其利润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代对比,有些厂商因为资金链断裂,有些厂商因为旗舰缺货,逐渐缺失了竞争力。 但一加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状态。
前不久,“张老板”还针对曝光的一加7表示,“今年新品我们会用上一个全新的屏幕!我们投入了近一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费就为了定制一个专属于一加的、独一无二的显示屏。”不难看出,一加对于产品的执着在二线品牌中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或许这也是一加活的有滋有味的重要原因吧。
HTC与索尼移动:“中道衰落,难以重回巅峰”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家国内手机厂商之外,现阶段的二线厂商阵营中,不乏一些曾经大厂,譬如HTC。但自从跌落谷底后,“火腿肠”就一直没有翻过身,前几年还靠着VR设备吸引了不少 游戏 玩家的注意力,但近几年随着品牌热度下滑,出货量剧减,以及其公司自身的盈利问题,HTC手机已经逐渐淡出了众人的视线。要知道,全球第一款安卓手机就是由HTC发布的,其后继产品更是接连拿下出货量新高。
只是可惜由于错误预判了市场,HTC逐渐失去市场号召力,尤其是大陆地区的溃败,更是令HTC一蹶不振。虽然最近有消息称HTC即将发布新品,还极有可能是第二代的区块链手机,但早已脱离主流手机阵线多时的HTC,恐怕也只是为了刷刷存在感罢了。
而索尼移动的前身其实可以追溯到索尼爱立信时代,2001年10月,由日本索尼公司、瑞典爱立信公司分别出资50%的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宣告成立,公司主业靠的是生产手机产品。但在2007年之后,由于智能手机崛起,索尼爱立信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公司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谈判期,最终由索尼向爱立信支付10亿5000万欧元(14.7亿美元),自此索尼爱立信被纳入成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随后,索尼爱立信更名为索尼移动。而据外媒最新报道称,索尼移动手机今年Q1的销量只有可怜的650万台。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有可能是索尼关闭北京工厂的原因之一。作为上游产业链的重要玩家,可惜索尼的手机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名副其实的二线厂商。
写在最后,
从2014年,手机市场就开始出现设计同质化、配置透明化等现象,而偏偏又遇上了运营商贴补政策调整,开放渠道份额攀升的状况。对于大厂而言,营销战、渠道战就不可避免了。譬如OV开始深耕 娱乐 营销,互联网手机品牌转攻线下渠道。
但大厂可以“用钱铺路”,而小厂却不能乱来。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表示,“手机厂商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其中的含义是如果手机厂商根据实际经营状况订下销量目标,是可以活的健 健康 康的,但一旦出现几万部手机的库存,那都会成为上亿元的损失。
针对于此,二线厂商如果希望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其一,旗舰手机的价格不宜过高;其二,要注重差异化,不要轻易进入大厂的“战场”;其三,打造单品爆款,发挥小品牌的优势,其四,注重用户口碑与忠诚度。另外5G时代也是一个考验大家的重要时刻,对于小厂商而言,不求快只求稳的节奏更靠谱一些。
从目前来看,一加做得算是最好的,魅族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向来实现品牌转型,只是结果尚不好说。那么二线厂商究竟怎么样才能活的更加滋润呢?以及你心目中最给力的二线手机厂商是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参与讨论!
董明珠拉来王自如:想做手机超过小米?iQOO:我来
最近手机圈最热门的话题,当属数码评测博主王自如入职格力。7月1日,有网友爆料,Zealer创始人王自如已入职格力,任副总裁一职,主管市场营销。后有媒体从格力内部相关人士处确认,王自如确实已加入格力电器,「目前归属总裁办,但具体职位、职责以及分管部门还要等最终发文。」
王自如入职格力,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格力想继续盘活手机业务。虽然王自如并不曾任职过手机企业,但是其创办的数码评测媒体Zealer在手机测评行业属于头部品牌,能够给格力带来在手机制造、营销等方面的经验。
而前不久在杨澜对董明珠(格力董事长)的一次访谈中,谈及格力手机的失败,董明珠表示:说到做手机,大多数人认为格力做手机失败,我从来不认为失败,因为我没有正式把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找这个(做)手机的感觉。
针对此事,有网友评论表示「格力手机要起飞了」。那么王自如入职格力后,能盘活格力手机吗?
格力手机从2015年推出第一部手机至今,发展已有6年。董明珠接受杨澜采访时所言「没有正式把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并非实情。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在2015年6月1日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表示格力手机已经投放市场。而此前,第一 财经 对于格力手机在其专卖店「开始铺货」也有报道。
如今看来,格力手机这个成立已有6年的品牌,发展反而还不如刚成立2年,在今年618上风头一时无两的iQOO。两者同样都是背靠格力和vivo这样的大树,为何起了个大早的格力至今仍然不见起色,而赶晚集的iQOO,却拿下了好成绩?
2015年,董明珠在录制深圳卫视 财经 节目《百佬会》时,谈及雷军的小米手机时突然表示:「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仅仅两个月后,董明珠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了,并表示「我已经在使用」。
相对于董小姐的高调,iQOO的成立就显得低调了很多。2019年2月,iQOO仅在官微上发布了一条微博,就算宣告其诞生。而相比格力手机问世的2015年,iQOO在2019年问世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彼时移动互联网已然发展到了下半场,行业从业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见顶,手机市场的增长空间已然触到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iQOO要想发展壮大,只能从华为、小米和OPPO三大巨头手里抢食。
面对巨头环伺,iQOO显得「初生牛犊不怕虎」,推出的第一款iQOO手机,在配置和小米9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竟然还便宜了一块钱。这一挑衅行为,开始让小米盯上了这个「可怕后生」。
而格力首款手机在推出之初,第一炮并没有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其配置。格力的第一款手机搭载高通骁龙410处理器,采用1GB内存+8GB机身存储(最大支持32GB扩展),提供200万像素前置+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对外售价1600元。
而同一年推出的小米4C,采用骁龙808处理器,配置500万像素前置+13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3GB+32GB版本也只卖1499元。并且彼时的小米还有王牌MIUI在手,可以说格力的第一部手机毫无市场竞争力。接下来多款手机也是如此,无论是配置和价格都不出挑,至今任由董小姐怎么宣传,硬是掀不起一点水花。
不过这也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格力空调质量很好,所以格力空调家喻户晓。但是格力手机显然没有「掌握核心 科技 」,完全沦为「自产自消」式的笑话。反观iQOO,推出的第一款手机在配置和价格上就和当时的市场领先者小米的顶级产品针锋相对,两年以来秉持「打造精品」的理念,其推出的每一款手机,在同价位中都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王自如加入格力,凭借其在手机测评领域多年的积累,能够盘活格力手机吗?就在王自如被传出加入格力前,另一个曾经的数码测评博主,也跳槽进入了另一家手机企业。6月19日,前坚果手机产品经理朱海舟宣布入职一加。和王自如一样,朱海舟原来也是一名数码编辑。王自如此番加入格力虽然主管市场营销,但是如果不抓抓产品,格力手机想做起来基本不可能。
不过相比产品竞争力,格力手机急需解决的反而是定位问题。董明珠为什么做手机?有两点原因:一是源于2013年董明珠和雷军在提出「十亿赌约」之后,董明珠眼见雷军创办的小米公司在手机市场上一路开挂,2015年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于是开启了下场造手机的旅程;二是当时物联网已有蓬勃发展的苗头,小米从家电、家居等周边商品入手也在逐步布局物联网。而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如果不做手机,空调收入占到营业额80%以上的格力势必会被边缘化。
出于这两点考虑格力开始做手机。那iQOO的问世又是为了什么?
这就得从2019年这个时间点讲起。当时华米OV四大巨头组成的格局已经很稳定,但是市场还是有需求未被满足。我们在前面说整个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开始触顶,移动互联网竞争进入下半场。这下半场对于iQOO这种主打线上市场的品牌来说,就是一种新的起跑线。
手机行业从2016年开始便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在增量市场谁能最快占领市场,成功在市场上打出名声,谁就能急速扩张。这时候靠的是市场占领速度和高于平均值的产品质量。而存量市场上的发展策略却不是这样的。
行业发展到后期,消费者更加成熟,对于商品好坏的鉴别能力更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产品不再能忽悠到主流消费者。而此时的企业,要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心思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说增量市场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在产品质量保证合格水平的情况下,比哪家推出产品占领市场的速度更快;那么在存量市场时代,则是比谁家产品质量更好更能满足消费者精细化的需求。
所以,2019年入场的iQOO,不仅要实现在品质上超过「前辈们」,在品牌定位上也要作出区隔,才有可能成功。
这一年,不仅市场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而且手机在移动网民中扮演的角色也截然不同。十年前,小米推出第一代产品时,消费者在乎的是能用。而现在手机在用户的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自然要求也更高:在要「能用」的基础上,需求提升到了要「好用」。而性能对于好用最为关键,无论是需要在吃内存的应用间频繁切换,还是在手机上运行3A大作,都对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特别是最近几年移动电竞的崛起,手游用户对于手机性能要求突然爆发。但是在当时的市场上,并没有厂商在性能这个赛道进行持续深耕以满足广大用户这一需求。虽然当时市场上已有黑鲨、红魔等 游戏 手机品牌,但是由于其专门为 游戏 小众群体设计,有着诸如太重、外观设计另类、价格贵等缺陷,并不适合日常使用。
抓住这一市场需求缺口,iQOO以「生而强悍」的slogan横空出世,在追求「强悍性能和极致体验」的赛道上一路狂奔,吸引了大批年轻酷客成为用户基本盘,成立当年的第三季度便拿下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七的好成绩。今年年初,iQOO更是坐拥2018年Q2至2021年Q1 游戏 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宝座。而刚刚过去的618,iQOO勇夺安卓市场TOP2,坐二望一,势头直逼小米。保持这个趋势继续发展,反而是iQOO有可能实现董明珠说的「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的预言。
当我们在谈新品牌崛起时,我们在谈什么?三顿半、钟薛高、完美日记……,给人一种「只要善于营销,那么新品牌就很容易崛起」的错觉。但其实不是。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真正重要的是找到市场的需求缺口,并且做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持续满足这个需求。
格力手机和iQOO都背靠大树,但是发展态势却千差万别。主要原因在于格力手机没有洞察到市场的需求缺口,只是从「自己需要造手机」这个角度去思考,没有像iQOO一样以「市场上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手机」这一角度去考虑,从而造成其市场定位的模糊和产品上没有竞争力。而iQOO成功的两大要素: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缺口和打造极致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显然都是格力手机所需要弥补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