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石鼓山(石鼓山柴火鸡电话)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1月17日 01:35:10 3
石鼓山(石鼓山柴火鸡电话)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石鼓山的简介2、...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石鼓山的简介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岳华山而命名。除东、西、南、北、中五峰外,还有长空栈道、龙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称小华山。

在辽宁省庄河市长岭镇,也有一处石鼓山,现称为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山后石城东北2000米,305国道南。

《旧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一面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城山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便是在石鼓山。

高句丽将军温沙门战败于此。 《三国史记》:冬十一月 唐右领军中 将薛仁贵等 与我将温沙门战於横山 破之。

石鼓山的历史来源

据旧《崞县志》记载,大约是元代初石鼓山的事情。一位姓延的介休人乐善好施,石鼓山他在石鼓山下办了一个舍药院,意在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有一天夜深后,这个姓延的介休人刚刚睡下,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人喊马叫之声。姓延的介休人非常惊异,就隔着窗户斗胆相问,说石鼓山:“ 窗外你们是什么人?”让他感到更为吃惊的是,窗外的人竟回答说:“乃介子推驻兵于此!”听说是两千年前的介子推驻兵于此,姓延的介休人真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了。第二天这个故事就传遍了天涯石鼓山,再后来四乡百姓就干跪把舍药院改扩建成了介子推行宫。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介子推行宫为什么要在山门前挂起所谓“石鼓神祠”的庙额,这是真正的原因。庙中的石鼓殿还珍藏着一块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制作的“石鼓殿”三字牌匾。这块元匾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以实物客观地说明了石鼓神祠始建于元初的真实性。介子推神祠在天涯石鼓山安下了家,于是这里近七百年来的寒食节(此地叫石鼓庙会)就显得特别热闹。节日期间,四乡商贾云集,游山进香唱戏。本应悲壮凄清的寒食节,在天涯石鼓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气氛。天涯石鼓山西揽滹沱长流,东拥同川果乡,周围地热资垒下分丰富。古“天涯八景”中有一景即曰“天涯晓雪”,看似讲雪景,实是说地热。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山川卷》所谓天涯山“峭石壁立,雪下随消”,实际上记述的也是地热资源在当地的表现。天涯石鼓山可以随下即消一年一度千年百岁的降雪,也能欣然容纳介子推的千古神灵与像姓延的介休人那样的远方来客。古崞天涯石鼓之山,真乃神奇之山!

石鼓山景物描写的作文

“山骞不崩石鼓山,唯石为镇。”石鼓山自然天成,历经久远。似明珠恒嵌湘南宝地。不远处耒水滚滚东至。三水汇流,终日水击石山,轰鸣不息。似鼓声,得其名。有传说石鼓山因其形而名。登高环顾视之,并无鼓之形状。窃以为此说缪也。 石鼓挟廻雁、岳屏二山同南岳七十二峰扶摇可接。承启三湘四水,尽得湖湘精华。山顶石鼓书院与来雁、珠晖二塔遥遥相对,水天相连,景色宜人。遍数衡州历史美景,八之有三聚在石鼓。可见其壮其美。诗云石鼓山:“石鼓江山锦绣华。” 文化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石鼓山至要之人文景观,当属石鼓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书院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数代朝野。在石鼓山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时值世纪新元,国强民富,政通人和。重建曾毁于日军战火的石鼓书院,呼声日炽。于是衡阳人于年初,以市民捐助为主,日夜赶工。以传承千年文脉,弘扬石鼓精神。 今昔相比,石鼓焕然一新,陋居杂屋荡然无存。宽敞秀美的石鼓广场,首入眼帘石书一樽,刻有石鼓书院记。大坪中央,七闲塑像巍然,纪念衡州名士李宽,邑人李士真等七位结庐读书,拓展书院之名人雅士。 看过七闲碑志,沿江北望。越白石拱桥,湘南典型的白墙青瓦,亭阁式建筑,是为石鼓书院。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渐见规模。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大家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一时间文气冲天。宋朝廷遂于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赐匾“石鼓书院”,与睢阳、白鹿洞以及岳麓书院并称名冠全国的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棂星门等。 返回广场,沿左堤拾阶而下,一路便道,百人垂钓。前行,悬崖陡峭,壁上有穴,曰朱陵后洞。相传壁刻诗文千余,乃衡洲八景之一,诗云:"朱陵洞内诗千首",可惜不得而入。 昂首望顶,书院建在嶙峋层叠的巨石之上。继续前行,伫足半岛尽头,犹如站在劈波斩浪的巨型船头.烟波浩淼,蔚为壮观。转至鼓山右侧,进入蒸水。又一番景象:褐土小经,绿树掩隐。细观之,大树竟植根于巨石缝隙之中。有渔人见石鼓山我等四人均手持相机。纷纷询问记者否。不待回答,手指书院对面的三十二层双子楼。齐声责之:"不当开发,伤其骨脉"。横跨蒸水之青草桥,曾因两端酒家林立而闻名天下。诗中仙境:“青草桥头酒百家”,因之不复存焉石鼓山!余之不才,不懂气脉天像.无据无力,评之无益.

千年古书院 三绝石鼓山——小记衡阳市石鼓书院

石鼓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湘二水合流处,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山势浑圆如鼓,四面凭虚,三面临水,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石鼓书院始建于唐,鼎盛于宋,特别是北宋仁宗赐额后,位列“天下四大书院”。

书院前坪有广场,其标志性景物是一长2.4米,宽1.8米的巨型石书,上刻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于公元1187年在此讲学时所作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开篇是这样描述和赞誉的:“衡州石鼓山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是为石鼓书院“三绝”之一——“有书翻不动”。广场左边有一株千年银杏,古朴沧桑。

广场右侧是“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古代诸多名将如诸葛亮、文天祥、曾国藩、彭玉麟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

右下沿江岸建有石鼓碑墙。它于2006年兴建,总长99米,38块石碑镌刻着历代诗词歌赋,勾勒出书院历朝的风采。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石鼓山记》写到:“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衡阳八景赋》为明朝陈安所作。衡阳古八景:“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石鼓有其三;《重修合江亭记》的作者陈沆是清代状元,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嘉庆年间,曾吟下一首十个‘一’字的七绝:“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换得船夫掉头,传为美谈!

进入书院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四角重檐攒尖顶仿清亭式建筑是“禹碑亭”。匾额题字是湖南文史馆馆员、原长沙市书协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宝。这是石鼓书院第二绝:“有字认不得”。碑文共九行七十七字。为商周或以前的文字,无人破解。上有匾额,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译文,但也只是个人见解。或说是鸟虫篆或道家符箓,大意为:禹奉舜嘱,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南岳得《金简玉书》,从此改围堵为疏通,这样一来,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两侧楹联:“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化用了清人胡景曾《禹碑亭》诗:“蝌蚪七十七,篆法流水纹。翳昔发河洛,天地衍大文”。书者是衡阳市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先生。

廊桥尽头是书院山门。“石鼓书院”几个大字是前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墨宝。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书。

进山门,可见书院标志——一面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这也是第三绝——“敲不响的鼓”。石鼓山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以状得名。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之《水经注》说:“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其二,以声得名。晋零陵太守庾仲初《观石鼓》诗:“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东晋罗含《湘中山水记》:“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水经注》还有灵异记载:“临承县有石鼓,鼓高六尺,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后有卢龙大力士推鼓入潭的传说,应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吧。

进山门左手边是四间展厅,特别提到了石鼓书院生徒的一个杰出代表:彭玉麟,清衡阳人,被曾国藩延揽,创湘军水师,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创始人。因骁勇善战,屡立军功,被朝廷赐号“常勇巴图鲁”,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官至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

彭玉麟文韬武略,才艺双绝,尤其画梅线条质朴,笔墨苍浑,有一股英雄气,曾国藩称之为“兵家梅花”。而这与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有关。彭玉麟与外祖母养女王竹宾(梅姑),“少小相亲意气投”,但因辈份不宜,八字不合,被迫各自嫁娶。后梅姑因难产而逝,彭玉麟“伤心之人别有怀抱”,发誓以画梅纪念她,“所做一生不下万本”,无愧“大清第一情种”。央视当年来衡《寻宝》,彭玉麟《墨梅图》荣膺“衡阳民间国宝”称号。

彭玉麟还写下了大量咏梅诗,号称《梅花百韵》,其中“一生知己是梅花”、“输与梅花作丈夫”、“一腔心事托梅花”等句早已成为咏梅佳句。彭玉麟的诗画,既有借梅花高洁以自况,也寄托着对初恋情人的刻骨追思。

现在所见的石鼓书院,是复建的仿清乾隆形制古典建筑,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而典雅。有山门、书舍、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景观。木料多选用印尼上等菠萝格木,质地坚硬,纹路细密,防腐防蛀,千年不朽;构件均用传统工艺榫卯对接而成。

“武侯祠”纪念的是“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匾额是中央美院钱绍武教授所书。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后人尊称“武侯”。《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衡阳)石鼓山将军楼,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后人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慕其高风亮节,建祠于此。门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系清代衡阳知县范鹤年所撰,书者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

左边相对的是“李忠节公祠”。匾额由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前任主席何满宗先生题写。李芾,南宋衡州人,潭州(长沙)知府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率部抵御元军,血战三月。除夕夜手书“尽忠”二字为誓,城破在即,端坐“熊湘阁”与全家老少以身殉国。明成化年间,人们在他殉难处和家乡衡阳,建祠纪念。清同治年间彭玉麟为之题联:“义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

李芾左侧的塑像是衡阳县令穆演祖。南宋理宗景定元年,率数百将士搜集兵勇,与元军抗战七天七夜。组敢死队,夜潜过江,凿沉敌船,解衡州之危。

拾级而上,看到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紫铜塑像。

后面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它承担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清同治年衡州知府李镐撰联:“坐对岳云开,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俯临湘水去,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

一楼展厅有石鼓七贤木刻像。李宽,唐陇西人,元和三年,在石鼓山上筑庐读书究学,是石鼓书院的雏形;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永贞元年途径衡阳,受邀,游石鼓山,赋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后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为咏石鼓山的千古绝唱;李士真,李宽第七代后人。宋至道初进士。以私财在李宽读书堂故址重建书院。其举得到朝廷褒奖及敕额,为石鼓书院得以延续千年并扬名天下奠定了基础;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今湖南道县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联合国“世界文化名人”。在衡十二年,留下名篇《爱莲说》;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婺源人,寓建阳,集理学之大成者;张栻,南宋理学家。四川绵竹人,迁衡州,官至右文殿修撰,湖湘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黄干,朱熹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

“朱张会讲”于石鼓是宋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一大盛事。现在讲堂上摆放两把太师椅,有纪念之意,边柱楹联写道:“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前连青草,后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书写者为衡阳市书协首主席朱大河先生。

往里走是合江亭,为书院最早的景观建筑,唐贞观年间,由衡州刺史齐映修建。匾额书写者吕长申先生曾任国家博物馆馆长。两侧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由时任湖南省文化厅纪检组长、书法家宋军先生所书。后面的对联:“广厦构众才,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作者为曾任书院山长的清衡阳人祝詹溪。身置此处,无尘嚣之声,无污浊之气,使人别有一番感受。

一楼临江回廊是石鼓书院观景最佳处。左前方是蒸湘汇流处的来雁塔,对应城南的回雁峰,合“北雁南来,至此而回”之意,故衡阳别称“雁城”。右前方,东岸有珠晖塔隐约,取意于南朝梁代吴均诗句“团团珠晖转,炤炤汉阴移”。清光绪年间风水学家说,湘水过来雁塔,耒水入注,其下两岸无峻峰,为不让流水散财,宜建塔以镇水口。书院下面这片水域更因曾国藩、彭玉麟曾在此操练过湘军水师,堪称中国海军“摇篮”。

极目远眺,视野空灵辽阔,看湘江北去,或细波微澜,或风高浪急。江岸、晴岚、绿树、红花,浪拍山崖、风抚人面,令人遐想连篇。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缘;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不愧为“湖南第一圣地”。

二楼有木刻复制韩愈的千古名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故此又称“绿净阁”,整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隽永,挥洒自如,深得张拭喜爱,曾亲书刻碑,被世人叹为“二绝”。

石鼓书院悠久的文化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历代名贤彦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讲学、题咏。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上,从唐至清留下摩崖石刻20多处。

最珍贵的唐代石刻《西溪》高95厘米,宽90厘米,字高34厘米,宽40厘米,端庄秀丽、饱满有力。为贞观进士,衡州刺史宇文炫所书,历经1300多年依旧留存,堪称石鼓书院“镇院之宝”。

“眼底西溪少,碑间北客多。雪山风日剥,岁月姓名讹。后有诗堪勒,傍无石可磨。可磨悬绝处,留勒中兴歌”,这是南宋文人曾丰所作游石鼓诗,将石鼓摩崖石刻和文化遗存描绘的非常神奇,令人向往。

石鼓区的风景名胜

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石鼓区境内蒸水和湘江汇合处,海拔68米,面积4000多平方米。一山雄峙伸入江中,东南北三面临水,拱湘揖蒸,形若半岛,江水猛涨时,水断西端,便成一圆形山峦,波涛击岩,浪花飞溅,有如鼓鸣;一说山形如鼓,一说浪击石崖若鼓鸣,故名。

青草桥

俗称“草桥”。位于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桥,横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称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桥于青草渡,费银800缗,米70担。

1944年,日寇犯衡时被炸毁,后架木桥以通汽车。1949年5月9日,木桥被洪水冲垮,仅余桥墩。衡阳解放后,在旧桥墩上架设临时木桥。1956年7月,衡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在原临时木桥下游10米处新建桥墩,加高路基,桥面扩宽至10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成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桥,长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车。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该桥数次维修加固。2009年大修一次。距今青草桥已成为市区内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区境内临江风光带的主要景点之一。

来雁塔

来雁塔位于城区北部3公里的合江套下矶头。据《衡阳县志》载:此处水流急湍,矶碍舟行,为利济河道,明万历十九年(1591),衡阳人礼部尚书曾朝节倡议除矶兴塔,以城南有回雁峰,故此处取北雁南来之意而名来雁塔。清同治十年(1871),衡阳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此塔,并书“来雁塔”三字嵌于正门之上。该塔高28米,七层八棱,拱门劵窗,石雕飞檐,石板楼面,斗拱楼顶,正门东南向,左右两侧门;基层门内,端坐石佛一尊,塔内石级,分两路盘旋,可上顶层;塔旁建双练亭。来雁塔拔地撑天,庄重雄伟,是衡阳市仅存的明代大型砖石结构建筑,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4年因日寇侵犯衡阳而脱落的半截铜制塔顶,现存于市博物馆内。

渭南周边的旅游景点

渭南市,隶属于陕西省,古称下邽、莲勺,假期就要到了,不妨去渭南周边旅游看看吧,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渭南周边旅游景点,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少华山

少华山位于陕西白水县境内。白水河自西北环流山下,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

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

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山南二十米处,有白水八景之一的“龙潭瀑布”。此处由于两岸石崖狭窄,有高约丈余的大石头阻挡流水,形成较大的瀑布。水流至此奔腾汹涌,一泻而下,响声雷动。对此历代游人题赞的诗句很多。摩崖上保留至今的宋朝元符年间的“石罅声中闻漆水,寒云景时见青山”诗句,就是其中之一 。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0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西峰的顶上高竖一石,型状如巨鼓,据说,这就是刘秀当年敲击的那面石鼓;在石鼓周围的岩石上,依稀分布着一些老碗大小圆柱型或半圆柱型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刘秀骑乘骏马经过此地所留下的马蹄印迹。我站在巨大石鼓上可望东南远处的秦岭最高峰玄象山,雄伟而高大;极目西眺,远处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蓝田山、骊山,依稀可见。近处,脚下这西峰的左右两边如刀削一般,直达山下,一个“险”字了得。

南峰,雄壮浑然,大有领袖群峰之势,因南面为尊之意,峰上建有庙宇。中峰,古木参天,林阴夹道,鸟鸣其间,实在是天然幽境。路边的石缝中,不时还长出几朵盛开的紫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朵。一阵阵春风微微吹来,这点点的紫色红色一阵阵颤动着,给这幽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大多休息于此,尽情享受这自然美景。这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的景色,一直延绵倾覆整个东峰,真可谓“秀色可餐”。

北峰最高,像似大汉挺立,高峻无比。当我站在北峰顶时,突然间感到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南望群山连绵远去;北望则为观赏崇凝、阳郭两塬和沋河川风光最佳之处。极目远去,渭河细如一条舞动的银丝飘带一样,环绕着渭南城,隐约可见;两塬如横卧的两条巨蟒,黄底绿斑,苍苍茫茫,甚是壮观;沋河水库则宛如一面明镜镶在沋河川尽头的两塬之间。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是在张家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张家山位于蒲城、铜川交界处的高阳镇西南约5公里处,属太白山系—(因山上有太白庙而得名)。其林场位于一南北走向山梁的东坡,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600—62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1℃,土壤中有机物和氮的含量很高,适宜造林。

该山有树林面积约万亩,六十年代曾被列为陕西重点林区。

炎热的暑期,这里凉风习习,气候湿润,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来到这里,您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放眼望去,无边的—,郁郁葱葱,芊芊莽莽。棵棵白杨,笔直挺立;行行垂柳,柔枝摇曳;松柏苍翠,如伞如冠;满山刺槐,参天耸立;还有数不清的柿子树、核桃树、野山桃以及满山丛生的灌木。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一定会使疲惫的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里有野兔、松鼠在林间嬉戏;稚鸡、松鸡在林中飞翔;群鹿在林中安详的徜徉;偶尔还会有狐狸出没,是少见的天然原始林场。漫游在这绿色的海洋,花香缕缕,鸟语阵阵,您一定会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内心一片清澈与空灵。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