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后面一句是什么啊?)
- 2、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 3、《学而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4、不患人之不己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 5、善读「论语」1.16:不患人之不知己,只患己之不知人
- 6、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后面一句是什么啊?)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后面一句是什么啊?)
子曰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不必忧患别人不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了解自己,但应忧患不认识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是忧虑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的意思,「不己知」就是「不知己」.学而篇首章「人
不知而不愠」,自己有学问才能,别人不知道,无法施展利益大众,君子能体认天命使然,不生
气也不发牢骚.
万世师表孔子,一生志在推展「仁」的理念,一心利益天下苍生.五十五岁时,因鲁国君王
无心政治不再重用他,所以辞去大司寇职位,为寻找贤君周游列国.经过十四年,始终得不到贤
君的认识及重用,遭遇坎坷,处境艰苦,他老人家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保持不停止的学习及无
倦的教诲.近七十岁才回到鲁国,在风烛残年,仍挺起精神整理典籍,一肩担起中华文化传承的
大业,这正是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以身作则.
「患不知人也」,别人能不能认识自己,君子不怎麼忧愁,君子忧虑是不认识人.忧虑本身
的修学,家庭的经营,乃至於社会国家的维系,有没有产生不良的後果.例如:结婚选择对象只
偏重美貌,并不认识对方的性情品格,这样组织的家庭那能和乐呢?想学道德学问,却不知学圣
贤书所学何事,只是一心求取财富,岂能进德修业,自利利人?那商店老板若认识人,选用了品
格才能兼优的店员,生意自然兴隆.交友前认识清楚,结交益友远离损友,自可收到切磋琢磨相
辅相成的效果.
至於要如何知人呢?可从平常不重要的事看起,再观察他遇到特殊事情如何处理?根据什麼
途径来处理?最後观察他事情处理後心安何处?如果办了好事十分喜悦,做了坏事心里就忧愁不
乐,这正是善良之人,可与亲近,反之作好事索然无味,坏事反倒兴冲冲十分向往,就应远离.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祯,眼见李闯逆贼的大兵将逼近北京城,国势危在旦夕,便紧急召
集百官协商,却不见一人到来,感叹说:「百官误朕啊!」失望之馀,就在煤山自缢而死.当初
崇祯即位,国家正处於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希望振作有为,但贤能之士皇帝无法辨识,不能委托
以重任,难怪政风败坏,亡国之祸立至,崇祯的不能知人善用,也难辞其咎!
一个端正君子,心中所忧愁的事,自己应当明辨取舍,应忧愁的是--一生不能获得良师益
友的指导与砌磋.至於怀才不遇的感慨,及许多不平的怨气,当深知天命使然,大可不必为此犯
愁,这才是君子有智慧的抉择!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介绍一个与孔子有关的知识点)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因为别人不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了解我们就不开心,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别人。
这句话体现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了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即碰到任何事情,都要先反省自己,而不要盲目地怪罪别人。这也应证了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吾一日三省吾身”。
不过有时候,当我们劝慰别人时,也是一种自我劝诫与安慰。这句话也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孔子不得志的郁闷心情。
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他所处的年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礼教崩溃。孔子虽奔走于各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不仅抱负得不到施展,或许才华也得不到赏识。在这样的处境中,是个人都会焦虑,即便伟大如孔子,也会感到落寞。
但孔子终究是大思想家,哲学家,他清晰地解读到了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根源,并合理地给出了解决困惑的方案,那就是,放稳心态,多理解别人,我们现代人称为体谅别人的不容易。孔子通过理解别人的不易保持了内心的平衡,看来善解人意不仅是美徳,还可以治愈。
每个人都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小到与弟弟妹妹争宠,大到工作中自己的意见与主张不被领导采纳,被忽略总是伴随我们的左右,有些事情造成的伤害甚至会成为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很多时候,用孔子的多理解,多体谅别人的思想来考虑问题,确实可以缓解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希望受重视,而现实却狠狠给了我们一巴掌的现状。怎么办?反求诸己!
有时候,我们努力了很久才提练出来的好方案,金点子,递到领导那里被一句话否决,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我们人微言轻,不够份量而导致的。
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并不可怕,也没有必要因此焦虑,甚至自暴自弃。努力学习,在业务上日益精进,积攒能量,多在小事上表现出色,慢慢让别人发现自己闪光的一面。这时候的心态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知己。
如果被忽略,永远不要怪对方眼瞎,而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好的方式展示实力,或者我们实力有限,没有达到对方的标准。当我们这样反省自己的时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不知人也。
通过自省,明白了自身的不足,下一步,就要采取具体措施,让自己成为一颗闪亮的金子。被泥沙掩埋的金子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只能黯然神伤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只有发出耀眼光芒的金子才会被人垂青;而金子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放光,必须历经千锤百炼,洗尽铅华才能绽放光彩。
《学而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
▲患:忧虑,担心。
▲人:别人,他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而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过泰然处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是一个君子内在的修养。
“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识人的能力,不知道对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做不到见贤思齐。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别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不知人”还容易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
参读:
《里仁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宪问篇》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篇》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意思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善读「论语」1.16:不患人之不知己,只患己之不知人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莫忧人不知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我,但忧我不识人。”
【注释】
“患”,忧也。故“忧患”常连用。
“己知”,即“知己”。他人了解我,对我而言是“知己”,对他而言即“知人”。
“知人”,意为有眼光、能体察人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的品性或才能。
【评析】
“不患人之不己知”与本篇首章的“人不知而不愠”可谓前后呼应。表述虽然不同,其实异曲同工。
人生在世,总要与人打交道,这就离不开人知己和己知人。君子以自强不息,凡事但求尽己无愧,并不苛求他人理解,故并不以人不知己为患。
与“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同的是,古人特别重视“知人”。无论是儒家出于行仁的目的,还是世俗出于功利的目的,莫不如此。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刘邦有一次与群臣探讨自己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刘邦能厚赏功臣,“与天下同其利”;而项羽则是“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接下来刘邦的这段话,堪称是有关“知人”的千古绝唱。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闻言,无不悦服。
《尚书》云:“知人则哲”。“哲”者,“智”也。仁智勇乃儒家三达德,故儒家行仁,须臾不能离于“智”,不能离于“知人”。若不知人,则正邪难分,贤愚莫辨;上不得明主而事,中不得良师益友,下不得贤才而用。如此则必为仁道之大患。
中国知识分子曾经遇人不淑、识人不明。结果不仅祸及自身,更加累及整个中华民族蒙受前所未有之浩劫,以致精英尽毁、生灵涂炭、文化湮灭、天地罹难。“不知人”之“患”实莫有甚于此者不患人不知己下半句是什么!教训之惨痛亦莫有甚于此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诚哉,斯言!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后面一句是什么啊?)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扩展资料:
解析: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埋没荣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
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