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
蜉蝣是什么?
蜉蝣是最原始蜉蝣是什么的有翅昆虫。
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是什么,虽然说有翅膀,但是蜉蝣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幼虫都是生活在水中,成虫则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因此蜉蝣成虫的寿命十分短暂,最短的仅仅只能活几个小时。
蜉蝣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了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
蜉蝣简介
蜉蝣一种昆虫,别名一夜老、夜夜老、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到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到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
口器咀嚼式,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翅脉原始,休息时翅竖立在背后面。雄虫前足延长,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以利于交配。蜉蝣成虫常在溪流、滩湖附近活动。
蜉蝣是什么昆虫?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历史。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36种。蜉蝣目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体璧柔软,复眼发达,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幼虫生活在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或溪流,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
大部分蜉蝣幼虫的生活重心就是进食:一部分是滤食动物,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刚毛收集悬浮的食物;一部分则食植物或其他生物碎屑。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蜉蝣成虫在其短暂一生中负责交配,繁衍后代的任务。
拓展资料
古人云:“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其实是指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蜉蝣是什么东西 蜉蝣介绍
1、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
2、它们的翅不能折叠,体形细长且柔软,体长通常在3-27毫米左右,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而后翅退化,腹部末端还有一对很长的尾须,成虫是不进食的,因此蜉蝣寿命很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
蜉蝣是什么
蜉蝣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蜉蝣的寿命通常都很短暂,只能够存活几小时到数天不等。
很多人在科普杂志上,经常会看到不少文章提到蜉蝣这种昆虫。那么蜉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昆虫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蜉蝣的翅不可以折叠,体形细长且柔软,体长约为3-27毫米,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比较发达而后翅严重退化,在腹部末端还有一对较长的尾须,成虫往往是不进食的。
02
蜉蝣的幼虫主要生活在各种淡水栖息地,大多数生存在于温度适中的活水中,少数蜉蝣可以在咸水中生存。
03
蜉蝣是一种非常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离现在大约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04
蜉蝣成虫经常在溪流、滩湖附近活动。人类根据蜉蝣对水域的适应与要求,用于检测水域的类型和污染程度。
05
蜉蝣在水中产卵。卵比较微小,呈椭圆形,具有多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
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
扩展资料
长尾蜉蝣短暂一生:成熟化蝶到死亡仅数小时。每年的夏季,也是蒂萨河“盛开”的季节。数以百万计的长尾蜉蝣似乎是瞬间出现于河面之上,整个场景相当壮观。这种昆虫从成熟化蝶到繁殖,最后再到死亡,一生仅仅持续数小时。
千上万的长尾蜉蝣会活跃于东欧蒂萨河上,形成了“盛开的蒂萨河”的壮观景象。在幼虫阶段,长尾蜉蝣要在水下生活长达三年左右的时间。长尾蜉蝣在孵化后短短数小时即结束生命前争相交配繁殖。在布达佩斯附近的蒂萨河上,一只长尾蜉蝣正在寻找交配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蜉蝣 (蜉蝣目昆虫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