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太原双塔的来历(太原双塔介绍)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2月17日 15:41:53 6
太原双塔的来历(太原双塔介绍)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太原双塔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塔高几层有多少米...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太原双塔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塔高几层有多少米

双塔寺双塔在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太原双塔的来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双塔的来历,是太原太原双塔的来历的地标建筑。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因寺内筑双塔,故俗称为双塔寺。文峰塔与宣文佛塔形制相似,均为八角十三层砖结构,分别高54.76米与54.78米。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饰有琉璃脊兽,绚丽壮观。塔内有阶梯可至顶层远眺太原风光。

太原双塔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有什么典故?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称

双塔寺

始建时间

明朝万历中叶

保护情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

山西太原城区东南郝庄村

永祚牡丹

永祚寺始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

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

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

太原市郝庄第23届永祚寺双塔文化庙会将于2011年7月18日在双塔寺文化广场隆重开幕,这是郝庄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庙会。

7月17日至22日,连续6天推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庙会活动主旨是“来郝庄,逛庙会、看大戏、品美食、观社火、赏书画、登双塔、纳百福”。

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

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

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

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

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FJF〗拱〖FJJ〗,层层出挑,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

殿内原有“西方三圣”

太原双塔的寓意

永祚寺,因寺内双塔高耸,俗呼今名。明万历年间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大殿及东西配殿形制,用青砖雕以仿木结构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炼,富丽精巧。大殿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内置砖雕藻井,玲珑雅致。寺侧砖塔两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54.7米,檐下镂以斗拱,檐上饰有琉璃兽,绚丽壮观。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人们出入太原,双塔寺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寺内牡丹遍地,枝老叶茂,传为明代所植。

希望采纳

让林徽因动容的太原双塔,近在咫尺,建塔本质却相去甚远

塔,远望而幽思顿发,登临而胸襟大开,因其高大醒目的形象在城市规划惯例中很容易被当做是地标建筑,像洛阳的白马寺塔,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白塔,五台山的大白塔以及太原的双塔。

1985年,太原市率先在全国设计太原双塔的来历了自己的城市市徽,以太原双塔为主体,加入太原简称“并”的元素,体现太原是一座具有悠久 历史 的古城,而这也足以说明双塔在太原人民心中的地位。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的意思,永祚寺这个古朴的名字本身是蛮好听的,但在地方志书里喜欢把这里称作“凌霄双塔”,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喊着喊着人们便喜欢把这里俗称做“双塔寺”,影响之大甚至连这里的本名“永祚寺”都鲜少被外地人所知。

双塔寺位于太原市郝庄镇郝庄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中叶,是地方乡绅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缺陷,在堪舆家的建议下修建风水塔,用来祈盼兴盛地方文运,后来傅山先生凭空出世,仿佛应验了这一说法,不过当时仅建造了一座塔,为文峰塔。

之后,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文峰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太相符,便特邀五台山显通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此地扩建殿宇。福登和尚来太原实地考察之后,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再在宣文塔左侧新建一塔,此塔便为舍利塔,用来供奉佛舍利、藏佛经。

至此,双塔寺二塔建造完毕,均定名为“宣文塔”。它们同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度、外形极为相似,距离相隔不过50米,但建造背景则截然不同,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交融,成为太原市“两峰插天”的建筑奇观,为世人瞩目。

夏天,驱车前往双塔寺,在较远处便可看到双塔矗立,或隐或现,随路转动,等拾级而上,先看见的是满院的牡丹,视觉里、嗅觉里都是牡丹,一路走过去,各种色泽的牡丹延展开去,一阵又一阵的花香随风飘来,但因为刚下过雨,又打落了不少的花瓣,让人深感惋惜,没有看到牡丹开的最盛的样子,那该是何等怒放的景象。

邂逅完人称太原“小洛阳”的牡丹园,往后走便可见双塔,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明末李自成《咏双塔》中写道太原双塔的来历:“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由此也可以想象人站在双塔下的那种渺小之感。

两座塔均为八角形的平面,底层高7米,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共计13层,总高50多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砖塔。楼阁式砖塔的画像是我们古代的楼房,现代的阁楼,从外观上看檐子间距大,每层都有门窗,从内部看,塔里面是中空的,有楼梯,具有可攀登性,可以供人拾级而上。

两座塔虽然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建造时间相差近10年,建造目的截然不同,因而还是具有一些差异之处。

舍利塔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而成,质朴坚固。1~7层为砖仿木斗拱,随着塔层的渐涨,斗拱形制逐渐变小,到了第8层以上更为突出,有明显收分,使得整座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十分优美。塔檐上每一层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檐枋下,嵌刻有“阿弥陀佛”字样,砖字字体层层叠压,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美丽而又匀称。

与舍利塔比目而立的文峰塔,从高度来讲略低于舍利塔,没有塔基座,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的刻字,再次表明文峰塔虽为佛塔样式,但不作宗教之用途。此外,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直上直下,没有明显的收分,外部装饰上没有琉璃瓦剪边,装饰极少,整体来看文峰塔只是简单的用砖砌成,但这种层层垒砌形成的垂直挺拔之感又充分显示出砖石结构雄浑大气的品质,蔚为壮观。奇特的是,自建塔之时起,文峰塔整个塔身便向西北方微微侧倾,人们认为是当时考虑到太原西北风较大,此处又位于东山前沿,为了抵消西北风对塔的阻力,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方微侧。

塔内有阶梯,可供游人盘旋而上,每一层又辟出四门通向出檐,游人可短暂驻足此处,眺望太原美丽山川。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曾来山西寻访古建筑,太原双塔就是他们途径的一站,当时林徽因登上塔顶,她说:“西方教堂里高高的穹隆让人感觉离上帝很近,而站在高高的佛塔上远眺,感觉却离佛很远,离人间很近。”这种令太原双塔的来历你亲近又令你感到疏离的感觉,只有自己爬上佛塔登高远眺才能感觉到吧。

太原拥有众多有名的人文古迹,除了双塔,名声响亮的应该首属晋祠,晋祠去过多次,每次都是游客攒动,门口小贩众多,烟火气极旺,如此一对比,双塔算是十分冷清了,虽然作为太原的地标,但游客较少,世俗的气息也很弱,两座塔孤零零地藏在半山腰,清冷而又高贵,又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之感,不知你去双塔,会不会为这种巨大的孤独而动容。(曹雯雯)

太原双塔建于何年

太原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历史

双塔寺是由哪个朝代的人建造的?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明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双塔寺,三晋名刹,本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 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双塔寺共收藏了碑碣刻石二百六十余通,其中大部分是“文革”以后从太原各地收集来的散佚珍品。双塔寺“碑廊” 的最北端,镶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墨迹“ 赤壁怀古”刻石。双塔寺的明代牡丹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在众多新植牡丹的簇拥之下更显示出它尊贵的地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