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作者是谁?
- 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写的是谁
-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谁写的?
-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写的是谁?
- 5、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句出自谁
- 6、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谁?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作者是谁?
这是一副对联,是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是歌颂范仲淹的。
出处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写的是谁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写的是范仲淹。这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意思是: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天下百姓苦乐涌上心头。其含义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谁写的?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范仲淹写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的。范仲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字希文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吴县人,也就是今日苏州。范仲淹父亲叫范墉,一个下层官员。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因家境贫而无依,带着范仲淹改嫁到山东长山,继父朱文翰,范仲淹又改姓改名为朱说。
出自岳阳楼记。四面湖山归眼底,这句出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句出自,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写的是谁?
描写的是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挂于岳阳楼一楼进门处檐柱上,由陈大纲撰联,黄亮书。陈大纲在清嘉庆二十一年任巴陵知县。
释义:站在岳阳楼上,周围的湖面和山峦尽收眼底;此时此刻想到的是老百姓的忧愁与快乐。指的是范仲淹眼观四海众生,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
轶事典故: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句出自谁
这个对联是歌颂范仲淹的,是岳阳楼上的对联。
意思是: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天下百姓苦乐涌上心头,即讲的是范仲淹眼观四海众生,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里面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因范仲淹的这句名句,所以岳阳楼的对联“万家忧乐到心头”便说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岳阳楼地处岳阳,位于洞庭湖畔,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
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本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范仲淹-百度百科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谁?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范仲淹。这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由嘉庆进士陈大纲撰写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歌颂的是范仲淹,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天下百姓苦乐涌上心头,即讲的是范仲淹眼观四海众生,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来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
这副对联取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作者是谁啊;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因范仲淹的这句名句,所以岳阳楼的对联“万家忧乐到心头”便说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