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 2、巧果是什么?一种水果么?
- 3、巧果是什么
- 4、巧果指的是哪样水果?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中国人常吃食品如下:
1、吃巧果。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并不是一种水果,而是用面粉、油、糖、蜜制作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点。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织女能赐自己一双巧手。又因为“巧”与“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夕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实现。
2、吃巧芽面。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夕这天吃巧芽面。巧芽面里的“芽”是指绿豆芽,这绿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待豆芽长到3厘米就可以吃了。将绿豆芽和肉丝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调味料做成豆芽汤。面条煮好抓到碗里,将豆芽汤浇上即为“巧芽面”了。
3、吃花瓜。七夕节当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刻成奇鸟异状,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图案,用来拜织女、待客等,称为“花瓜”。
巧果是什么?一种水果么?
不是水果。而是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产品。它以芝麻为制作主料以烹饪技巧为主。
巧果是沪式糕点中的传统产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上海郊县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即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
巧果是什么
旧俗七夕时用面和糖等制成片状,以油炸脆,供乞巧用的点心。将和好的面团分成小块压入木模中做成各种形状的巧果,可以作为零食,也可以用红线穿起来做装饰,到了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到屋背,希望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指的是哪样水果?
旧时七夕,市上卖油炸面食,因用来供祀双星,故称“巧果”。
源于北宋,当时称为“果食”。
今已成为传统食品,不限于七夕。
用油、面、糖、蜜等制成。
宋孟元老《东市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苎结’。”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
谓之巧果。
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饯,瓜花谷板献初筵。
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染红指甲妇女采摘凤仙花(又名金凤花),捣碎取汁,以染指甲成红色。
唐时已有之一,一般多于七夕前后进行。
元杨维桢《美人红指甲》诗:“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
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清朱象贤《闻见偶录》:“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
张祐《听筝》诗去年‘十指纤纤玉筝红,雁行斜遏翠弦中’盖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