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地震级别是怎么划分的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地震等级划分,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地震等级划分,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等级划分,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地震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地震一共分为九个等级。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秒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九百多倍。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
一共12个级别,程度对应如下地震等级划分: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地震等级划分;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扩展资料: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一、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二、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一、传播方式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
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
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可以分为几个等级
地震可以分为九个等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分为哪几个等级
地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地震等级划分,分别为地震等级划分:弱震震级、有感地震震级、中强震震级强震震级。
1、弱震震级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地震等级划分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