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温疫(瘟疫传说2)

admin 2022年11月17日 18:28:18 2
温疫(瘟疫传说2)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瘟疫的别称2、...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瘟疫的别称

瘟疫的古代称谓。

中国因为历史记载极悠久丰富,所以对瘟疫有9中以上的称谓。

1、疠疾,疠气

《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 贾公彦疏:“疠谓疠疫……疠气与人为疫。”

《元史》: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

此外,还有疠风等说法。

2、伤寒

《伤寒杂病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3、温疫(同瘟疫)

《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在史籍中,通常还把温疫,简化成“疫”。

4、五疫,五疠

中医认为瘟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类经》 :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5、时疫,时行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6、疫疹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在书中指出“(疫疹)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7、痘症,即天花。

《明史》:朔漠素无痘症,自嘉靖庚戌深入石州,染此症,犯者辄死。

8、疟疾

《梁书》:郡旧多山疟,更暑必动,自钧在任,郡境无复疟疾。

瘟疫和温病有什么区别联系?概念有什么不同?

概念区分:

瘟疫是一种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温病呢,是由于外感病邪引起的疾病,有些具有传染性,有些没有传染性,两者病情严重性不一样。

“温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多种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一些其他发热性疾病,其中多数确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但也有一些是没有传染性的,因此不能认为温病就是温疫,把二者混为一谈。但也要看到,温病中确有不少病中是可以传染的。”

“温病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病。”

“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些疾病,大多来势凶猛,病情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使用的是“温疫”,而非“瘟疫”。

书中有说,即使温病没有明显的传染与流行,当仍是具有传染性的,所以又不可以将两个概念对立。

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温病范围: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温病与温疫,温毒在概念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温病与温疫、温毒均是医学上温疫的名词。

一、三者的概述不同:

1、温病的概述: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疫,又称温热病。

2、温疫的概述: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3、温毒的概述:温毒是指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的一类温病。

二、三者的范围不同:

1、温病的范围: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2、温疫的范围: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

3、温毒的范围:大抵包括二类疾病,一类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另一类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扩展资料:

温病的分类:

一、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二、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1、新感温病。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2、伏邪温病。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如春温、伏暑。

三、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瘟疫(恶性传染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毒

一三四七年发生什么的温疫

一三四七年发生的温疫是黑死病,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什么病

古代温疫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传染病温疫,瘟疫通常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温疫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瘟疫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温疫:“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扩展资料温疫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特点如下: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染病

古代瘟疫战有哪些?

先秦时期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image.png

三国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