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是什么历史事
- 2、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恭谦未篡时什么意思
- 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全诗是什么?
- 4、王莽谦恭未篡时
- 5、“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中的周公是指谁?为何恐惧?
- 6、《王莽谦恭未篡时》全诗是什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是什么历史事
历史王莽谦恭未篡时:成王年幼为王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
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里,没人知道周公清白,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时,没人看穿王莽谦恭未篡时他。假使他们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忠奸真伪又有谁会知道呢?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 )人,西汉权臣, 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恭谦未篡时什么意思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当年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方验。不能仅仅经过短时间对人行为的考察,就对他的品德做出评判。而应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全诗是什么?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翻译: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王莽谦恭未篡时
出自白居易 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此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第一句说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第二句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汉平帝之舅。为人奸诈。自恃椒房宠势,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节谦恭,尊礼贤士,假行公道,虚张功业。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共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归己,乃眈平帝,迁太后,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被诛。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个完名全节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
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了;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中的周公是指谁?为何恐惧?
周公指的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恐惧的原因: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扩展资料: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诗出自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如下: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解释: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这首诗写于他和元稹的被贬,作者认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在复杂的官场上受人倾轧,被人诬陷,但他们完全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白居易相信,世人早晚会知道他和元稹是清白的,这既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朋友的劝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
《王莽谦恭未篡时》全诗是什么?
原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扩展资料:
白居易因上疏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事,受人谗害,贬为江州司马。赴江州途中,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对社会,对人生,似乎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人世间的熙熙攘攘、你来我往,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虽然他对自己的前途仍抱有信心相信真相总会弄清楚的。
但消极、悲观的情绪仍时时侵扰着他,并在诗中流露出来,有时候,挫折可以击败人,也可以使人更加清醒地认识人生和社会。